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電影史

1920

德國表現主義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佈景 美術非常重要
烏發電影公司 1戰剛結束 三種電影類型
1919 德國大量增加電影院
表情非常詭異
第一種 類於義大利史詩片
第二種 性教育片
第三種 諜報片
角色的心理具體表現出來 布景 表情
連結到1950美國的黑色電影 高反差的燈光
演員 編劇 美術指導
(倒貼人生)



法國的印象主義 = 美術史印象派 尚雷諾導演(很重要)

電影技法
使用遮罩 表現畫面重點



蘇聯的蒙太奇主義 蒙太奇 = 不同鏡頭的組合
艾森斯坦 / 波坦金戰艦 聯想蒙太奇 知性蒙太奇
維多夫 / 剪接 臉-食物-無表情-葬禮
電影眼 持攝影機的人
普夫多金 /
剪接才是重點 透過剪接表現主義


1920末 第一部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 只能室內錄音 開始慢慢有聲



1930
詩意寫實
寫實主義=魯米埃開始 / 形式主義 月球之旅 梅莉葉
貶低情節 故事不是重點 而是真實性
電影的價值在於能夠呈現多少的真實
攝影機是記錄的機器 而不是媒體 「中立」
電影是攝影的延伸 攝影 跟 電影 跟其他藝術不同的是 在於能夠保留較多的現實

結論:
寫實主義的電影他不是創造性的藝術 而是「存在」的藝術
不該有過多的創作性

德國電影人:電影擁有與自然相近的特性
1. 未安排的現實
2. 強調自然與隨意 不經意捕捉的自然 並暴露人性
3. 一部好的電影 應該是延續著現實碎片所組成


延伸到
1940義大利新寫實=二戰完
強調人民情感 不強調哲學 幻想 喜劇
新民族精神 勞工 藍領階級的價值
戰爭下殘酷人性 戰後後遺症 人民失業 黑市交易 嫖妓
意識型態比較是基督教 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
迪西嘉 單車失竊記
羅塞里尼 不設防的城市(新寫實的開端) 新聞用底片 感光度低 比較粗糙
用的是非職業演員 不想用演員 受難者 真實體驗過事件的人
可能只有男主角是演員 素人演員比較能表現真實
結構鬆散 不是完整故事結構




一、「費里尼、柏格曼等…戰後崛起導演,促成了作者理論發展於法國、英國及 美國。同樣的,發跡於五○年代末期與六○年代初期的新銳導演,也引發了 對電影意義的全面重新思考,以及對現代主義電影拍製的特別關注。」 (Thompson, Kristin & David Bordwell,《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1999, 789 頁)上述敘述中,提及兩個世界電影史上的重要發展。請分別說明:(1) 甚麼是作者理論,及它在法國、英國、美國的發展歷程,重要人物與刊物, 與理論的主要內容;(2)什麼是現代主義電影的重要特徵?並請舉出五○年代 末期與六○年代初期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性導演至少五位,及每位導演此時 期兩部重要作品。(以上兩子題,每題各 25 分)

作者理論 1960最磅礡
顧名思義,誰才是電影的作者,導演即作者
作者理論以前 編劇才是作者
導演只是按部就班的人 場面調度的人

攝影機筆理論

跟文學並駕齊驅 用攝影機創作
提倡導演自己提筆編劇 自己用攝影機來表現創作的想法


1950 電影筆記派 高達 楚浮 夏布洛 侯麥 電影筆記雜誌的編輯 影評人出身

法國新浪潮都是影評人出身

楚浮1954 寫了 法國電影某一種傾向 這篇文章 她抨擊寫實主義 抨擊傳統電影 太傳統了~~
作者理論 導演是真正的作者
人工化太重 劇作家電影 缺乏原創性
只有達到攝影機筆理論(鋼筆論)才是真正的電影人
電影應該成為一種語言
不論多麼抽象的思維 都能像小說被詮釋出來
最重要 最重要
認為導演應該自己寫劇本 取得電影的全面控制

鋼筆論 是作者論的前身

作者論是 1960 美國的影評人 莎莉絲提的
作者論分成三個等級
內環 = 最屌
中環
外環 = 廢物

宣稱 好導演的壞作品 筆 壞導演的好作品 還優秀
導演被推至神人等級 以好導演直接先入為主的看法

一位導演 一生其實只拍一部電影 而且一再重複拍著 主題一直反覆說著
希區考克等導演被稱為神人~~

 約翰·休斯頓很多類型片 各種都有拍過 因為作者論 所以她被婊到爆

霍華·霍克斯 也拍很多片 卻大受好評


至少他有同個主題 各種類型


理論缺點 完整系統系的綱領

最重要的 作者論最大缺點 主觀性強烈
作者論 對我來說 不是理論 作者論是一種態度
鍾孟宏 / 昆汀都是
通常編劇不會被鳥!!!
希區考克是楚浮最愛
弗里茨·朗(大都會) 是高達最愛

1959~1967 法國新浪潮 8年
七大點
1 電影回歸電影 電影本質去創作 創作的元素 突破古典電影的傳統敘事(好萊塢)
用電影去延伸事件 後設性

2 強烈個人色彩 帶有自傳色彩 比較潛意識 結構鬆散 天馬行空 由第一人稱出發

3 實景攝影 沒有片廠

4 大量把商業電影公式轉變個人的視野
很多科幻片 幻想片 阿爾發城 雖是科幻 但講的東西卻很深 極權抹殺個人性
楚浮 華氏451度 未來的世界政府控制人民不准看書 書是萬惡的東西
時代的個人精神與價值 透過類型電影去闡述~

5 非常重要~旁徵博引 電影超過娛樂與藝術的簡單定義
高達最具法國新浪潮精神
會彼此互相幫忙
後來與楚浮決裂
楚浮 比較活潑 還是偏向傳統 1973 日光夜景 拍電影的過程
高達 一直都在變!
高達有很多理論 每部電影就是每部論文 各種身分都能拍電影

左岸派 文學家 知識份子

6 即興創作 反片場風格 很多手持攝影
真實電影自然氣質
立即現實感 蒙太奇 剪接 = 心裡的現實
場面調度 = 表面上的寫實
古典組合結構
拳擊手 訓練過程
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實

7 現代主義
高達 辯證法 記號學




文字 電視 電影

現代主義 你自己念一下 =結構主義 符號學

第二波衝擊是在高達 第一波是在艾森斯坦 維多夫

易大



後現代




1970 美國新好萊塢主易
有一群被稱為電影小子的導演們
馬汀師格西司 史蒂芬史蒂柏 法蘭西斯 科博拉 勞勃狄尼洛
推翻好萊塢的東西 比較年輕 活潑
很重要: 這群電影小子 都是科班生 西岸的南加大


西岸學校 洛杉磯 舊金山 比較靠近好萊塢
比較實務 比較商業


東岸 比較獨立創作 比較偏向理論的建構
馬丁 李安


日本新浪潮


台灣新浪潮 健康寫實 中影掌控 政府掌控 比較正面
李行導演~ 推動台語

香港新浪潮 徐克 流行武俠電影




台灣
台語片時期1955-1972 台語片片廠都在拍台語片 各種類型都有
健康寫實 1960年代 - 70末 把台語片慢慢沒落 十大建設! 積極向上!! 中影最喜歡軍教片!
70年代 一度出現了社會寫實片 色情暴力 後來就冷感了~
承襲法國新浪潮 台灣新浪潮 1982 光陰的故事 解嚴了 想要 可望 去了解台灣的歷史
鄉土文學 開始鄉土化 個人化 個人自傳 侯孝賢
90年代後 後現






大導書單
焦雄屏 法國電影新浪潮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非具象繪畫藝術家 — 曲德益



曲德義的特色,就是結合壁壘分明的抒情抽象與幾何抽象,「有人說繪畫已死,抽象畫看起來又大同小異,但我還是思考它有什麼可能性?」

曲德義是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也是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祖籍山東,一九五二年生於韓國井邑,一九七○年代初來台就讀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一開始從照相寫實繪畫著手,但「覺得不符合我的本性」,即南下彰化向李仲生請益。

李仲生跳脫學院教育窠臼、彰顯個人特質的因材施教方式,開啟了曲德義走向抽象繪畫的大門。他大學畢業後遠赴法國深造,取得法國國立高等設計學院美術設計、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造型美術碩士。

之所以著力於抽象繪畫,曲德義自承多少和自己的身分有關,「就像異鄉人一樣,在韓國,我被認為是中國人;在台灣,說我是韓國華僑;在法國,我又變成台灣人。」他說,「抽象繪畫是國際語言,沒有指涉的對象物,比較純粹,不會有身分認同的問題。」

一九八○年代末以來,曲德義便以理性嚴謹的幾何色塊,與表達情緒的強烈筆觸或自動性書寫線條並置,藉此產生畫面張力的對比撞擊,樹立他的獨特標記。

他嘗試開發「獨門武器」當繪畫工具,如兒童玩沙的小鏟子,煎鍋貼的金屬鏟,還把沉重的棍子綁在畫筆上等。「抽象畫呈現的是藝術家與工具、畫布之間的身體感,有時拙、有時流利,留下不同情緒狀態下的痕跡。」

曲德義認為,抽象畫仍會受到環境文化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氣質,如在留法時期的作品較沉,回台灣後「到處花花綠綠的,畫面相對熱鬧豐富。」





印象花園












形形色色







錯合






定位











形色與色








形與色面





並置









變奏












曲德義特別重視作品的形式本身。如:畫布、畫布纖維、木材、顏料、色塊、筆觸等均深入的分析解構,特別重視繪畫材料的物質性,並使用透明劑、打磨、潑、刮、塗、抹、流等非筆觸方式,創作出某種非手跡的「自然」面貌。


欲求在形與色之間構築出抽象藝術的思維,正是接近中國美學裡的「道」的境界。在這種「自在自若」的創作精神中,追求那個真正贖獲自由的美好境界。